关于我们 | 部门概况 | 学校主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新闻查询
视频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人文校园 >> 学子风采

IC班:接棒“中国芯” 我们在路上

字体: 2018年05月09日 浏览量: 作者:陈少徐 李胜彬 摄影:2014级IC班 编辑:朱小翠

4月,IC班传来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全班66名学生,考取研究生24人,有东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悉尼大学、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等,录取率接近35%。更难得的是,“IC班的学生,只要是初试达到分数线的,复试从来没有被刷过”,也有学生“初试第58名,复试后逆袭到第5名”。

IC班是“集成电路设计和电子设计自动化专业班级”的简称。该班从2013年9月开始招生,每年从自动化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材料与能源学院等相关专业遴选60名左右学生,采用“2+2”学制进行培养,即大一大二在原专业学习,大三大四则进行IC相关的专业学习和实践。

IC班是我校首个跨学院、跨专业招生的班级。这个“年轻”的班级,几乎汇集了全校最“牛”的师资,拥有华南地区最大规模的专业软件实验室。近五年来,它顶着压力与质疑前行,让企业从置之不理到趋之若鹜,让学生从怀疑到自豪再到主动要求加入……

 

2014级IC班合影

 

1.中国的芯片事业,舍我其谁!

提起IC班设立的初衷,学校主管副校长章云教授说:“培养IC人才,高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大家要有舍我其谁的自信!”

芯片被喻为国家的“工业粮食”,是信息产业的核心,但中国芯片产业却长期被外商控制。每年国家芯片进口花费2000多亿美元。“中国要成为强国,必须靠自己。”在与IC班考研同学的座谈会上,章云告诉同学们,学校根据国家战略发展需求,2011年成立“广州国家集成电路设计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简称“IC基地”),是全国仅有的10个国家级IC基地之一。基地汇聚了集成电路设计和应用专业的大量专家学者,以及众多从事集成电路设计、生产、应用和产业化的高新技术公司。

章云对IC班充满信心,因为“一是前两年的学习让学生具备了不同的专业基础和思维方式,后两年专业的训练则让他们解决问题思维和路径更加多样化;二是广工大较为齐全的工科门类和坐落在我校的IC基地,为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持”。

IC班的班主任熊晓明是我校“百人计划”特聘教授,被誉为“开创中国EDA行业的理想领军人物”,他参与研发的产品大多应用于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美国IBM、日本NEC、美国英特尔等世界一流公司。熊晓明说自己回国发展最重要的一件事,便是“探索IC教育,呼应产业对于人才的迫切需求”。曾在美国学习工作30多年的熊晓明,制定的教学大纲也颇具“国际味”:一方面参考国内外高校的课程,把学生缺失的基础知识补齐;另一方面大胆采用国外高校高年级课程,讲解最新、最前沿的学科知识,保证课程的先进性。熊晓明说,课程深度与广度的结合,一来为学生打下基础,二来为学生打开视野。

IC基地也是IC班的培养平台。基地拥有华南地区最大规模的专业软件实验室,在这里,同学们可以迅速了解到最新的生产工艺。平时,基地邀请业界专家进行业务培训,熊晓明也通知学生们过来聆听,帮助他们“了解这个行业最前沿的信息”。

 

 

2014级IC班有6支队伍进入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获5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

 

2. “鲶鱼效应”:跟优秀的人在一起你会更加优秀

进入IC班的第一年,学校从各相关学院抽调一批最优秀的教师为IC班的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这一年的时间,对教师与学生都是实实在在的考验。IC班每门课都不轻松。老师讲一节课,学生需另花3至4倍时间消化课程内容。这也是熊晓明对学生基本要求,“我们的课程需要大量的课后时间去消化,来了IC班就是要学实际东西”。有同学说IC班的优秀归功于著名的“鲶鱼效应”,因为班上的同学,基本都是各专业经过层层选拔出来的,有同学说:“学霸太多,宝宝心里苦”。苦归苦,还是要咬紧牙关奋起直追。实验二号楼216是2014级IC班的实验室。这间几乎“全年无休”的实验室,有着它独特的“安静和忙碌”。同学们习惯了在这里自习,“晚上十一点才关门,寒暑假全年无休”,因为有学生“寒暑假也选择留在这里学习”。

IC班部分课程不需要考试,采取考察方式,老师结合学生的考勤、课堂问答、态度与课程报告内容给出成绩。熊晓明说:“除了抄作业的,只要学生肯学、肯花功夫,一般都能通过考察。”但完成报告也不是简单差事,学生需花费大量课后时间查资料、做实验。“老师不会给出标准答案,但没有标准就是最高标准,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出漂亮的答案,考验的是你的综合能力:时间统筹、文献查找、动手实践。项目紧急的时候经常熬夜到凌晨2、3点”,2014级IC班的吴锋霖学说。IC班的同学有非常好的传承和共享意识,与大部分班级喜欢用微信群不同,IC班同学常用的交流软件是QQ,因为更方便大家把资料上传,课程PPT、笔记、习题集等,薪火传承,这些宝贵的资料都会一届届传下去。

2014级的考研成绩似乎只是IC班的“冰山一角”,这个班级用他们的勤奋换来了优秀的答卷:每年参加美国数学建模大赛斩获一等奖、二等奖;6支队伍挺进2017年全国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收获5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本科阶段就已经发表SCI论文……这些优秀,也得到了IC行业企业的认可,第一届“IC班”的实习单位曾让熊晓明四处奔波,如今,中国赛宝、美国TI、珠海全志等企业专门来校召开专场招聘会。

 

徐迎晖老师手写的几百道习题答案成为同学们珍贵的记忆

 

 

3. 走出小树林 看到了一座大森林

“结合自己的兴趣和市场需要,我决定留在本校读研,主攻电源管理芯片方向”,吴锋霖说。与他一样,IC班的同学们对自己选定的方向充满了兴趣和信心。这份对于专业的热爱和对于行业的担当,同学们说:“是老师的引导,让我们踏进了IC这个门槛,就像走出了小树林,看到了一座大森林”。

IC班的任课老师来自自动化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材料与能源学院等,“我们的学生进出是弹性的,跟不上可以退出回到原班级;课程也是弹性的,学生们觉得讲得好、水平高的课程继续开,否则就要调整”,熊晓明说。

主讲《数字信号与图像处理》的徐迎晖老师,曾被学生表白说“我最喜欢的老师,最有责任心的老师”。因为他总是秒回学生的信息,并把教材中的数百道习题在稿纸上做出来给学生分享。这份“答案和推演思路一目了然”的手稿震惊了同学们。主讲《通信原理》的谭北海老师,鼓励学生多参加比赛和考研,如果考研的学生有松懈,“很快就会收到他的提醒”。爱喝可乐的谭老师,曾奖励两瓶可乐给某位同学,因为这位同学考试如约考了90分。IC专业的学习门槛比较高,学习的教材都是从国外翻译过来的,翻译后的教材在中文表达上有一定差异,不好理解。于凯和李思榛老师为了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花了不少心思,同学们喜欢这门课程,因为“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了解到IC的基本方法”。

走过将近五年的时间,IC班从一开始的“新生登场”到现在的“初步成长”,熊晓明坦言非常感谢相关学院和单位的支持,因为“新生事物的成长如果背后没有大量有力的支持,我们不会走得这么好”,对于该班出现的“考研现象”,他很欣慰,同时也觉得不要“神话这帮孩子”,因为“成长的路很长,我们一直在路上。”

扫一扫
关注广东工业大学官方微信

扫一扫
关注广东工业大学官方微博

扫一扫
手机看广东工业大学新闻网

关闭

我来说两句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13 gdutnews.gdut.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广东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粤ICP备05008833号

技术支持 网络信息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电子邮箱:xwzx@gdut.edu.cn

建议使用IE7内核以上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