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部门概况 | 学校主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新闻查询
视频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广工新闻

【校报专栏文章】创新强校工程解读

字体: 2014年10月11日 浏览量: 作者:党委宣传部 编辑:詹勇 来源:校报第203期 审核:党委宣传部

“创新强校各项指标的实现,将会和进驻大学城一样,是学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9月3日、4日,学校召开以“创新强校”为主题的发展战略研讨会,校党委书记苏一凡这样评价“创新强校”对学校发展的意义。

“创新强校”工程规划是在全省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整体推动下启动的一项战略工程规划,在三年(2014~2016年)建设期,围绕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标,通过“腾飞计划”(“123+若干”工程),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对外交流与合作上开展系列建设项目,取得系列标志性成果,使综合实力跻身全国同类高校前列,向高水平大学迈进。

为什么要实施创新强校工程?学校如何推进该工程?改革的动力和思路是什么?这里,我们围绕学校“创新强校”战略研讨会上的建设规划,对我校创新强校工程做一个解读。

改革的动力和思路哪里来?

创新强校工程的奋斗目标很高,用常规的思路确实无法达到,要用超常规的思维去做。一是用好校内、校外、国外三种资源,二是花大力气引才,三是改革机制体制,四是强化联合协同,五是分类进行管理。

——校党委书记 苏一凡

实施“创新强校”规划涉及到我校全局性、方向性和长远性发展,是我校发展战略问题。本次“创新强校”规划主要体现三个方面,一是既要看战略规划,又要看办学思想;二是既要看层次定位,又要看类型定位;三是既要看管理改革,又要看释放的活力。

创新强校工程的奋斗目标很高,用常规的思路确实无法达到,要用超常规的思维去做。

第一是利用三种资源。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是一件很花钱的事,钱从哪里来?一要用好校内的资源。目前学校有很多资金还在沉淀,当务之急是把这些资金用起来,发挥效益;二要用好校外的资源。现在的三个协同创新平台主要是校外的资源。接下来要用这种思维和方式,在河源、惠州、揭阳等地打开校外的局面;三要用好国外的资源。如聘用国外教师,对这些教师,我们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第二是花大力气引才。哈佛大学的荣誉校长陆登庭经常重复一条办学真理:只有教师的绝对质量达到国际水平,一所大学才能称得上是优秀大学。1991年开始招生的香港科技大学,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里跻身世界名校,就是因为其在创校初期在美国聘请了一大批一流大学训练出来的一流博士研究生。因此,我们不仅要考虑引进个别的大师,更要重视引进一大批有潜质的博士,冲击国家基金项目。

第三是改革体制机制。体制机制不改革,积极性就无法发挥。

第四是强化联合协同。我们的问题是单干,我们单个的实力比不过中大华工,但又不想联合。如果我们在联合上面赶不上中大、华工,说明我们还是没有突破常规的思维。要打破部门、学科、学院的壁垒,找到合适的载体和机制,在联合协同上下功夫。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胸怀要大一点,风格要高一点,机制上利益上要多让一点。

第五是分类进行管理。学院要分类管理,老师要分类管理,让老师在教学和科研中定好位,各安其位。同时,职称评定和酬金分配的改革要跟上。这里的关键是能否做到分类评价,教学与科研分类评价,科研内部也要分类评价。

改革的动力和思路哪里来?一是要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省委省政府有关教育改革的文件精神。二是要营造创新干事的环境氛围。三是要加强学习、开展研讨。要向改革要动力,向学习要思路,向群众要智慧,向担当要效果。四是协同工作。

——校长 陈新

当前,我们迎来了创新强校、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难得历史机遇,但前进的道路上依然有许多困难。客观上,主要是基础薄弱,沉淀不够; 本科生培养任务重。主观上,最大的困难是受到传统思维方式的严重束缚,创新缺乏思路,更缺乏动力。其次,少部分干部职工危机意识不强,担当精神不够。

改革的动力和思路从哪来?首先,要执行党的十八大精神,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及省委省政府给予教育改革的指导。要认真学习,抓住机遇。第二,要营造一种创新办事的管理氛围,各种考核方法,职称评审办法都要结合创新强校的需要去营造这种氛围。第三,好的思路来自于学习,来自于调研,来自于研讨,来自于日常行动,更来自于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合格的人生价值观。这些东西没过关,不可能创新,不可能有好的思路。所以说一定要坚持学习,坚持调研,要坚持跟群众讨论,引导群众,认识市场,认识社会,要确实树立为国家,为中华民族奋斗的理想信念,要建立好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向改革要动力,要向学习要思路,要向群众要智慧,要向担当要效果。第四是协同工作。要破除井水不犯河水的工作思路。很多事情,它的成功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是一环扣一环的,各个部门相互交接,相互协同才能做好工作。我们更多的是需要分工协同的工作,希望每个部门要把其他部门的需求当做一种信任,更当做一种责任,真正地实现跨界的协同,而且实现这种协同工作的常态化。跨界的合作才有可能把一件事做到最佳,才能见到效果。学科也是,要主动地找其他学科共同讨论一些问题,这些也要常态化,要养成习惯。

总之,要实现创新强校的总体目标,任务繁重,压力山大。希望广大干部、教师,敢于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利用集体的智慧、群体的力量,去共同完成学校转型发展的各项任务。

为什么要实施创新强校工程?

实施创新强校,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是对几万名学生的成长负责,对老师的未来负责,对广工大的历史负责。

——校长 陈新

创新强校工程是这个时代赋予我们重大的责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吹响了加快教育领域改革,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号角。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创新强校,2014年4月4日,广东省胡春华书记调研中大、华工时强调,广东省要办更多高水平的名牌大学。这是我校实施创新强校工程最重要的背景。作为省属重点地方院校,广东工业大学有责任要在广东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和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中有新作为,实施“创新强校工程”也是我校提升教育质量的内在需求和战略选择。

创新强校工程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在三年(2014~2016年)建设期,围绕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标,实现“123+若干”工程的“腾飞计划”。

——副校长 郝志峰

具体地说,就是到2016年,建成一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两个国家级重点平台、获得三个国家级成果、推动若干学科进入ESI数据库1%行列,新增一批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综合实力跻身全国同类高校前列。

创新强校工程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创新强校工程是一项六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包括体制机制改革与协同创新、高水平大学及特色高校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六个方面的内容。统领这六个方面工作的核心,就是自主创新,要把创新强校工程的落脚点和发力点都集中在自主创新上面,尽快追赶、补齐。

学校如何推进创新强校工程?

学校制定了2014—2016年的“创新强校”工程规划,明确了推进创新强校工程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其中2014年1~6月是启动期,2014年7~12月是建设初期,2015年1~12月是建设中期,2016年1~12月是建设后期。规划把总目标和总任务分解为2014、2015和2016这三年的年度目标和年度任务来加以实施,一步一步实现创新强校目标。

学校发展面临哪些困难?

广工目前处于艰难的十字路口,向上:每前行一步都困难重重;向下:每时每分都有力量在牵扯。要想彻底摆脱教学型大学思维,还要克服诸多困难。

——副校长 郝志峰

当前,学校的发展面临四大困难:一是创新强校工作涉及面广,面临体制机制改革的阻力不小;二是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效果良好,但高层次人才数量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三是协同创新、协同育人平台建设初见成效,但进一步发展面临深层次困难;四是一些重要指标与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还有一定差距,要向省内“985高校”水平靠拢,成为与产业、市场对接最好、学生应用创新活力最为旺盛的高校之一,还需跨越很多关键障碍。

如何引进一批高层次学科带头人?

学校将加大投入力度,引进一批具有国家人才称号的“大牛”,并将队伍建设工作重心下移,加速引进一批具有较大学术潜力的“青年百人”。

——人事处处长 鲍鸿

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与国内其他高校相比,我们在平台、工资、住房等方面都不具优势,原有的地域优势也在减弱,从2011年-2014年的引进情况来看,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阻力和难度越来越大。对此,我们一是要统一认识,形成人才倒逼形势,使用人单位真正动起来;二是适当调整引进政策,对于获得国家层面人才称号的,加大支持力度,并明确各项待遇。同时用好地域优势和协同创新基地这张牌,积聚社会资源,分层次有重点地引进;三是实施目标责任制,加强学院队伍建设责任意识,明确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在人才引进上有所为有所不为。对于攀峰等学科,引进以百人、青百为主,控制引进普通博士;对于以教学为主的学院,应以引进普通博士为主。

如何将学科优势转化为本科人才培养优势?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最本质任务。推进创新强校,必定要大力发展科研能力,但要同时形成“重教”的氛围。对于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要通过有关制度的制定给予引导或者通过有关机制的建立给予协调。

——教务处处长 何汉武

建设高水平大学,没有一流研究(应用研究)不行,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更不行。从这方面来讲,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与相互作用的关系,通过一流的科学研究促进了一流人才的培养。一流的人才培养为研究生提供了优质生源,也促进了开展一流的科学研究,容易创造出一流的研究成果。但管理者应该注意,教授更加专注于科学研究工作而忽视人才培养中的教学工作,有时甚至导致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产生矛盾和冲突,主要在时间与精力的分配方面出现问题。要通过有关制度的制定给予引导或者通过有关机制的建立给予协调。

我校的科研竞争力如何?

现有科研基础与目标差距巨大,要实现创新强校目标是难上难!必须通过加强科研过程管理、加大培育重大成果力度、借力搭建重大科研平台、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切实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建设研究型学院、实施科研经费倍增计划、科研服务教学,尽快取得突破。

——科技处处长 程良伦

与创新强校的目标对比 ,我校的科研能力极其薄弱,特别是教师竞争力方面。据统计,近三年,有49%的教师无经费、无高水平论文、无发明专利,反映出我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科研能力不足,教师整体科研水平低。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教师发展潜力巨大,必须激发有一定科研基础的教师实现突围。一是鼓励教师写文章,写好文章。二是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级各类项目。三是加强教师科研能力培养。进学科优势团队,出国进修,进博士后流动站,多与同行交流。四是积极寻求建立职称晋升“绿色通道”。对论文和项目成果成绩突出的科研人员开设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发挥职称评审对科研工作的指挥棒作用。五是鼓励各二级单位制定有效减少无项目、无论文、无成果的教师人数的措施。进一步解放思想,重视科研,快出成果。

扫一扫
关注广东工业大学官方微信

扫一扫
关注广东工业大学官方微博

扫一扫
手机看广东工业大学新闻网

关闭

我来说两句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13 gdutnews.gdut.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广东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粤ICP备05008833号

技术支持 网络信息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电子邮箱:xwzx@gdut.edu.cn

建议使用IE7内核以上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