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部门概况 | 学校主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新闻查询
视频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人文校园 >> 工大学人

张海燕:红棉花开

字体: 2014年10月24日 浏览量:来源:校报162期2版 作者:周秋菊 冼强辉 编辑:学生新闻中心 朱皓昕

一直在心里想象张海燕教授是怎样的一种形象,这位曾在新型碳纳米材料领域承担过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广东省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招标项目、广东省重大专项的院长,真如其名“海燕”那般渴望在天地间,在海浪与云空中搏击,轰轰烈烈地生活吗?

我猜错了。看到张院长时,第一感觉就是好亲切的一个人,就像生活中在你身边的,平平常常无需设防的人。凝视她,惟一感觉到她与众不同的就是银色边框眼镜里那对淡定从容且睿智的心灵之窗。

然而,采访中,这位在我心目中有着亲切形象的教授却让我“大失所望”,每每问及她个人的一些成果和经验,她几乎缄口不言,再不就是巧妙地转变话题:“我不是最好的”、“学院的其他领导科研经费都比我多。”她并不健谈,但一字一句都力图简洁精炼、准确无误。

总揽全局 科学发展显特色

我校材料与能源学院学院是广东省内唯一一个以“材料与能源”命名的学院,将材料与能源结合起来是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特色。

随着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兴起,材料、电子信息与能源成为工业的重要支柱产业,新材料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成为材料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早在2000年学院成立之际,学校就紧跟时代步伐,确定了发展材料科学与能源和电子信息科学交叉的办学指导思想。当前,很多高等院校开设了材料、能源等相关专业学科,化学、物理研究领域的人员也纷纷开展材料与能源的研究,竞争非常激烈。如何应对激烈的竞争?作为院长的张教授带领学院广纳贤才,她说:“机械、物理、化学、电子等研究方向的人才都欢迎他们来我们学院。”经过几年的建设,学院逐渐形成了包含材料科学与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以及化学四个一级学科的交叉学科体系,这些交叉的学科体系为科研项目的申报提供了一个宽阔的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学院的教师密切注意边缘学科和交叉的新兴学科,并从中寻找突破口,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新型电池材料、储能相变材料、节能空调、材料表面工程、模具设计等研究领域在广东省甚至全国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获广东省重大项目的人均数量可与华工、中大相媲美。其中张海燕教授的团队在碳纳米材料制备技术及其储能与吸波应用等方面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重大专项、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广东省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的支持,研究成果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自然科学类),张教授本人也获广东省丁颖科技奖。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院的发展归根结底离不开优秀人才的发展,学院近五年里引进了20多位高学历高职称人才。作为领航者,张院长凭借多年工作经验总结出人才脱颖而出的三大法典:“有想法、科研执行能力强、整合资源能力强”,目前这些人才队伍的成长已出现良好势头:“他们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能力普遍比较强,发展的苗头很好。”结合211重点学科建设,学院还出台相关的政策,把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给青年教师提供国外进修的机会。

宽松的学术氛围也是材能学院凝聚人才的法宝。张教授强调,要以学术为主导,减少行政约束。学院由教师自主选择合适的团队发展,对教师和科研团队的评价也以学术评价为主,很少行政干预。“教师不管在哪个团队,只要学术做得好,都可以得到学院的重视和大家的尊敬。”对此,张教授还指出,学院领导班子一定要团结,齐心协力共谋学院发展。在这样一种自由宽松的竞争环境下,每个教师都一心一意搞科研和教学,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充分施展。学院多年超额完成科研计划,在纵向科研项目的研究方面一直在校内名列前茅。科研的发展强有力地支撑了学科建设,近年来,学院喜讯连连,分别获得“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省211重点学科。

开拓进取为伊消得人憔悴

科学研究是一个漫长枯燥的过程,选择了科研,就是选择了艰辛与寂寞。张教授说:“科研工作者是没有节假日的。”尤其是纵向项目,它是衡量单位和个人学术水平和科研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要获得高级别纵向项目并非易事。对此,张教授强调,做基础研究很艰辛,没有捷径可行,一定要沉得下心来,先做好前期工作,这是申报高级别纵向项目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申报不成功就按照专家提出的意见不断地修改完善,一直往深里挖,有时候五六年才成功申报一个课题,“这个过程,没名没利又耗时,无法沉下心来的人是根本坚持不下去的。”

坐得起冷板凳,还要有科学的研究方法。张教授特别看重前沿研究。她在开始一个课题之前总是大量查阅国外的相关文献资料,“至少要认真研读两年外文期刊论文”。通过两年的前沿论文研究,形成一些好的想法,再对这些想法进行前期研究,不断地实验,不断地修正原来的想法,到后来专注地做最可行的一个点,写出几篇高水平的论文,这就有研究基础了。在这个过程中,“实验做够了几百次没有?”是我们在采访中听她谈得最多的一句话。“做几百次,有几次成功就很不错了,不要埋怨外部条件,看自己做得够不够多。”她说这句话的时候,我想爱迪生上千次实验才发明的电灯照亮了很多人的人生。

辛勤的劳动换来丰硕的成果。近年来,张教授先后获得三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六个广东省重大专项和招标项目,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达到了该领域研究的先进水平。

言传身教诲人不倦育英才

作为院长,每天要处理的行政事务相当繁多,而她除了教学科研工作还要指导研究生。在学生的心目中,张教授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研究生二年级的杜磊说:“教授很随和,挺平易近人的。上次我给她打电话,一聊就二十多分钟,生活上、学习上的事她都愿意聊。”

每隔一两个星期,张院长都会组织研究生召开一次会议,总结工作,了解情况,解决问题,提供最新的咨讯。张教授还给学生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方便学生找她解答问题。正在读研二的冉启燕说:“张老师很忙,很多时候找她都要排队,但这不影响她对我们的指导。平时我们发邮件或者打电话找她解答问题,都能得到及时的回复。”

严肃认真、严格负责是张教授对学生始终不变的态度。张教授平时看到相关的好论文都会第一时间发给学生参考学习,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学科的前沿。寒假期间,学生都回去了,她就将最新的资料一份一份发到他们的邮箱,并发短信提醒他们查收。暑假期间,实验室材料供应相对没那么紧张,张教授就建议学生留校做实验,她不定时到实验室进行指导。对此,研究生付小娟在她的一篇文章《大学: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写到:“几乎每个人成绩的背后都有一些良师益友的指点,我也是幸运者中的一个,我的导师张海燕教授和师兄同学们在我的摸索过程中给予了我极大的鼓励和帮助,指导我学会适应自己的课题,掌握了如何改进工艺流程,变换实验条件,直到制定完整的试验方案。”

对于学术她从来就没有松懈过,总是严严谨谨地把好关。她的学生在回忆教授的经典语录时不约而同地说:“抓紧时间!”无论是实验室指导还是进度检查抑或开会,她都没忘记提醒同学们这一句“抓紧时间!”时间对张教授来说极为重要,她是这样要求自己的,也是这样要求学生的。杜磊说:“有一次,晚上十点多她给我打电话,提醒我安排下一阶段的工作。经常是很晚了,她还在工作着。”

严师出高徒。多年来,张教授培养了四十多名包括材料学、材料加工、材料物理与化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等多个专业的国内外的博士后、访问学者,博士、硕士研究生。他们在各个领域和各条战线发挥了重要作用。

采访结束了,张教授给我的感觉的确不像搏击海浪与云空的海燕,但她的形象却深刻地落在我的脑海里。这个亲切的教授有时显得“不近人情”,每每涉及她自己的成果,她从不多说半句。而她的确又是亲切的,关乎生活的、关乎学术的、关乎人性的,她又那么亲切地和你在一起。和她在一起,你总会感受到她拥有一种高度,但不是不能企及的,就像长在我们身边的熟悉的红棉,很亲切,却缄默不言,总是挺拔地耸立着,但红棉也叫英雄树,因为她总比身边的树高一点。

扫一扫
关注广东工业大学官方微信

扫一扫
关注广东工业大学官方微博

扫一扫
手机看广东工业大学新闻网

关闭

我来说两句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13 gdutnews.gdut.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广东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粤ICP备05008833号

技术支持 网络信息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电子邮箱:xwzx@gdut.edu.cn

建议使用IE7内核以上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