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部门概况 | 学校主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新闻查询
视频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人文校园 >> 工大学人

李绪洪:绘画与建筑的跨界融合

字体: 2014年10月22日 浏览量:来源:校报193期3版 作者:张红 编辑:学生新闻中心 钟健伟

李绪洪,广东工业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文化素质教育中心主任。博士、建筑学教授、文博研究馆员、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设计艺委会委员。美术作品10件(次)入选全国美展,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多部美术作品被荣宝斋、中国美术出版社、广东美术馆等单位收藏。出版有《新说潮汕建筑石雕艺术》、《广东历史桥梁的保护与景观有机变更研究》、《情感的唤回——李绪洪艺术作品集》、《李绪洪水墨作品集》、《李绪洪素描集》、《李绪洪线描集》等著作。

镜里红花(水彩画,入选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提笔描述李绪洪教授其实很有难度,因为他的学术之路与众不同,横跨建筑学与美术学两大领域;他的情感世界兼具北方的豪放大气与南方的委婉细腻。这一特点不仅令其研究成果独树一帜,也使其绘画作品别具一格。2013年8月2日,《情感的唤回—李绪洪艺术展》在广东美术馆成功举行,被誉为“绘画与建筑的跨界融合”。

沉潜奋力 学画圆梦

题记:大学者汤用彤曾言:“沉潜”两字,沉就是要有厚重的积淀,真正沉到最低层;潜就是要深藏不露,安心在不为人知的的低层中发展。

但凡做出成绩的人往往心中有“梦”,为了梦想,坚持奋力前行。李绪洪从小就是一个有梦想的人。

李绪洪1967年11月出生在广东普宁洪阳镇,6、7岁开始便喜欢在香烟盒上信手涂鸦。1987年考入广州美术学院,专攻国画。1995年再次回到广东美术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2003年考取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博士研究生,2007年开始,又一次用3年时间在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

23年的时间,李绪洪潜心读书、研究与创作,从本科到博士、博士后,从美术实践到建筑研究,他走过了一条从感性到理性的艺术道路。这期间凭借扎实的艺术功底,他完全可以像同学、同行朋友一样挣钱,改变自己和家人的生活状况,然而他没有。回想这段经历,李绪洪感慨地说:“我觉得人要有理想,对社会有贡献,我们不能用金钱来衡量一个人的财富,我们当前社会中的拜金主义太严重了。读博士、博士后阶段,我放弃和失去了很多很多,但我得到了很大的精神财富,我觉得这比我原来拥有得更多。” 二十多年“苦行僧”般的浸润,使李绪洪的文化人格逐渐形成。欣赏他的水墨画,你能感受到大气磅礴里的线条笔墨随意而出。画面层次结构讲究且心物相融,“心师造化”与“师法自然”的解读走到了一个新境界。

湘西凤凰阿拉黄丝桥古城(纸本水墨,广东美术馆收藏)

艰难跋涉 用爱支撑

题记:台湾艺术美学家蒋勋:“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

李绪洪身上有着很深的乡土情怀与潮汕印记。如果说青少年时期的绘画作品里,再现的是童年记忆中的乡野花草、海河沟渠、景色与人物,画中至性深情的流露为其对家园的喜爱与兴趣所致。那么,中年后他的水墨作品岭南情感色彩更为丰满,透过潮汕的梁与柱世界,他用最专业、最特别的方式表达着对家乡变化的关注与深切的爱。

2003年开始,李绪洪用3年的时间,走遍了潮汕的11个县,穿梭于城市乡村,勘察无数庙宇祠堂,对潮汕建筑石雕艺术进行专题研究,出版了《新说潮汕建筑石雕艺术》学术专著。2007年开始,他又用2年多的时间走访省内所有古桥之地,收集整理了几百座历史古桥梁资料。他带领团队出方案、提建议,联络家乡与地方相关部门,对古桥梁进行景观利用变更保护与修缮,形成了《广东历史桥梁的保护与景观有机变更研究》学术专著,并多次通过项目方式,为地方城市文化建设与文化生态环境建设出谋划策,竭尽心力。

李绪洪认为,古建筑与笔墨都是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两者的融合最后表现的是同样的东西——情感。他对当前一些文化遗迹破坏现象痛心疾首但又深感无奈,唯有多次奔走呼吁加强对祖先文化遗产的保护,避免“破坏性维修”带来的恶果。

瑶村清晨。贵州台江(纸本水墨)

笔墨当随时代 责任当促跨越

题记:英国皇家美术学院第一任院长、画家雷诺兹在其《演讲集》中谈到:“艺术,在其最高领域中,不是诉诸粗糙的感觉,而是诉诸精神的渴求,诉诸我们内心神性的活力,它不能容忍周围世界的拘束和禁锢。”

艺术是整个文化中的亮点,但“文化的最后成果为人格,成为艺术评论的尺度,千古不易”(画家卢延光语)。正是有责任的担当,有梦想的召唤,有爱的支撑,李绪洪才能够孜孜不倦地在跨界研究中创作,在创作穿越中研究。

在李绪洪看来,水墨画艺术和建筑学艺术有其相通之处。建筑是一种“看”,而古人谈山水讲究“可望、可居、可游”,哲学上它们有其关联性,都能直达人的精神内核。读建筑改变了李绪洪的思维,也对他的水墨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让我去深入挖掘结构空间,我在面对一个物体时所看到的不再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形式风格,会更好地去剖析它的内在构造。”这种具有明显东西方跨度的双重“学养”,成就了他独特的水墨画语言。

传统山水画家都是在技法上寻求表达的突破与个性,形式上的探索主要集中在方法论层面上,李绪洪却独辟蹊径,从大传统文化观中寻找突破口,在思想与哲学层面尝试,创造出别致的视觉效果。他的作品,不但吸收了中国传统流派中各家笔法精髓,现代国画大师们的水墨意味,同时兼具理性的思辨和对空间构成的思考,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在与李绪洪聊天接触观察中,你会发现他有很重的人情味,习惯于反复强调情感,也特别强调自己在民族、家乡的文化艺术方面应有的责任。他希望尽自己绵薄之力,用自己多年来在美术与建筑两者相结合的探索,为我省的文化保护做些工作,这也是他将画展取名《情感的唤回》的本意。现在,年富力强的李绪洪在创作研究的同时又担任了通识教育中心、文化素质教育中心的领导,通识教育的探索与尝试也如同水墨画如何着墨上色,还有漫长的道路需要跋涉。我们期待创作、研究、管理的大跨界有助于其艺术精进与学术融合,更有利于其早日实现梦想。

对话

记者:据了解,在国内取得博士学位的画家相当少;很多人认为,能在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已经很了不起了,您为什么还要攻读博士甚至博士后呢?为什么选择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呢?

李绪洪:选择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读博士,是因为广州美术学院没有博士点;而我所攻读的“古建筑保护与维修”专业,与美术紧密结合,研究古建筑要有良好的美术基础。

攻读博士、博士后,是因为人生是不断进取的。在经济大潮下,有的画家自我满足,或者只注重技巧,忽略文化的积淀,所以社会会对画家误解,说画家没文化。

记者:读完建筑对您的艺术有何影响?

李绪洪:读建筑改变了一个画家的思维。画家的思维可能较单一,我不再用美院的条条框框来思维、不再用拘谨的画法创作。多年的博士学习和博士后历练,无形中成就了我的水墨画语言,作品中有传统水墨的韵味,写意的魅力,又有现代绘画的语言,以独特的文化视角切入水墨创作之中。

一部美术史就是一部创新史。传统中国画注重线条和渲染,西画注重素描和色彩——光影立体。我的写生对景物的构成方式解构后,进行重新组合,用平面的手法表现景物,保留中国画的韵味,又使观众有空间感。

记者:前段时间您的“情感的唤回”个人艺术展在广东美术馆举办,您渴望“唤回”的“情感”是什么?

李绪洪:我渴望唤回的情感,主要包括有道德感与价值感。而情感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价值观的改变。改革开放以来,现代人的价值观发生了较大变化,一部分人的价值观念过于急功近利。人与人之间变得越来越冷漠,曾经那些美好的情感逐渐疏离。再理性的思维能力,也无法弥补因情感缺失而导致的虚无、迷惘与无助。惟有唤回最初的情感,方能满足当代人们交流与沟通的渴望。

评价

绪洪的作品有一种别开生面的感觉,着重于结构线的力度和韶律感,关键处一丝不苟,次要处流畅散漫。整体上显得松紧有度,离合有云,线条的穿插与重叠看似不经意,实是情感发挥的某种不自觉使然……

我所看重的是绪洪作品中的情感因素,一种最能表现艺术家的生命涌动的因素,他是景物的主宰,而不是对象的奴隶;他是情感的歌者,而不是鹦鹉学舌……

绪洪水墨探索是难能可贵的,他的探索给水墨画带来了清新的空气。

——许钦松(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东画院院长)

在当今世界愈来愈走向多元文化的趋势下,关注本土文化,开拓本土文化深层的内涵,建构新的文化个性,已成为艺术家们非常重视的领域。而对文化深层人类学涵义的探索,往往离不开对乡村物习、民间信仰、土风民俗等的关注,并从中获得新的创造起点……

作为艺术家,如何才能真真正正地领悟到本土以及民间文化的内涵和意味,并将之转化成一种个性化的创造精神,完成属于自己的艺术同格,李绪洪是其中的一员。我相信李绪洪一直会持之以恒地探索进行下去,并成功地创造出一种富有深层本土文化的作品。

——王璜生(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

绪洪近期的作品偏重意境,造型严谨、细腻,用笔直放洗练,表现力深刻雄浑,这些作品风格与作者本人气质性格是相一致的。画家正值风华正茂,短短几年,就已创作了很多好作品和获奖,并逐步得到社会的承认。

——黄一翰(著名中国画家,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

扫一扫
关注广东工业大学官方微信

扫一扫
关注广东工业大学官方微博

扫一扫
手机看广东工业大学新闻网

关闭

我来说两句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13 gdutnews.gdut.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广东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粤ICP备05008833号

技术支持 网络信息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电子邮箱:xwzx@gdut.edu.cn

建议使用IE7内核以上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