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部门概况 | 学校主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新闻查询
图片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媒体广工 >> 纸媒汇

【中国社会科学网】深刻认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

字体: 2022年01月25日 浏览量: 编辑:朱小翠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2022年1月25日 审核:中国社会科学网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奋斗成就辉煌。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要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胜利召开。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为了研究透、阐释好、宣传好六中全会精神,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在“广州学习沙龙”研讨活动中策划推出三期学习专题,以深刻认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为中心内容,以系统理解新时代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为重点,以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为根本要求,推动广州社科理论界勇担使命、接续奋斗。

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解丽霞 王众威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党中央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决议》把“坚持中国道路”作为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的一条历史经验。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党始终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探索并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道路,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本质特征,以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主要抓手,以民族复兴、国家强盛和人民幸福为目标引领,必然要求新发展阶段的高质量发展。《决议》指出,必须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因此,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新时代的应有之义。

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完成了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嬗变,实现了从“量”到“质”的飞跃。

高速增长是指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现代化增“量”。20世纪50年代中期,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确立,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转变,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发展生产力。毛泽东同志提出,“走自己的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复杂关系。改革开放后,党确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把发展生产力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经济总量实现历史性跨越,基础设施供给从短缺匮乏到丰富充裕,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高速增长为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创造了现代化建设的“中国奇迹”。

高质量发展是现代化建设在新发展阶段从“量”的扩张转到“质”的提升。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新的质变。相较于高速增长,高质量发展不再单纯追求数量的扩张,而是更加注重质量的提升。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根本性、深层次的变化。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抓住现代化建设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发展中着力破解难题、补齐短板,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在新时代行稳致远。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任何现代化道路的发展,都离不开科学的发展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科学指南,推动实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超越。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开辟的。人类社会发展从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是有规律可循的。不同国家或民族的发展道路具有独特性,这表明各国和各民族必须根据本国实际探索和开辟现代化道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阶段目标不断变迁。中国式现代化是不断推进的历史过程,历史条件和历史任务的转变,决定了现代化新征程中必须有新的发展理论指导。

长期以来,“西方化”成了现代化的代名词,西方现代化理论成了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圣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围绕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核心问题,在现代化目标确立、价值选择和路径构建上,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批判和超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发展道路的探索上,照搬没有出路,模仿容易迷失,实践才出真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打破了西方以逐利资本为价值追求、以少数人利益为中心、以自由主义为精神信仰的现代化发展逻辑,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致力于为人民谋幸福和为人类求解放,创造“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新发展理念与新发展格局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是在实践中开展的,是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实现的。高质量发展从实践上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方向,是理性认知与实践行动的统一。

贯彻新发展理念,确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之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新发展理念深刻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适应中国现代化发展阶段,契合中国现代化发展规律,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重要法宝。中国式现代化要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和更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准确把握新发展理念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引领性,提升现代化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

构建新发展格局,创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场域”。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础,应是产业合理、结构优化、内外兼容的发展。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既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场域,又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大流通环节;既激发国民经济的内生性和畅通性,又实现全球经济的互促性。构建新发展格局,通过内外循环互补互促,实现优质经济要素和资源的循环流动、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以此打造经济发展新优势,将经济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深刻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涵

◇曹群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的历史,本质上就是文明形态演进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地宣告,中国共产党“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提出,反驳了西方资本主义话语霸权鼓吹的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优越论、西方文明中心论、文明冲突论和强国必霸论等说法。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在同资本主义文明比较、较量乃至斗争中探索出来的,是超越西方资本主义的文明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创造,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新样态。

坚持人民至上

在西方现代化国家中,资本是资产阶级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及其现代化,是资本主义文明和资本主导下的成果。资本过度追求利润,既造成人的异化,更无法解决种族歧视、贫富差距等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中国主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则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加大改革发展力度,加强惠民措施实施力度,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该过程经历了从新中国成立后的普惠性减贫,到改革开放后的大规模扶贫和开发式扶贫,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彻底消除了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党和国家在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2035年远景目标之一,这充分体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坚持人民至上的文明。

主张交流互鉴

美国政治家塞缪尔·亨廷顿认为,未来国与国之间的斗争确实是会熄灭,但世界将以文明的断层为边境线,陷入到更大的权力斗争当中,也就是所谓的“文明冲突论”。不同文明之间确实存在着差异,但差异并不必然导致文明冲突。人类文明正是在各种不同类型文明相互交流和融合的过程中,才不断由低级向高级阶段演进。“文明冲突论”夸大了文明之间的对立性、排他性。

中国有“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倡导文明的多样性、平等性、互鉴性、包容性、普惠性,主张包容共生、多样共存、交流互鉴。人类文明新形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辩证对待不同文明的关系,主张文明交流互鉴,在交流中找到共识,在互鉴中实现发展,实现了文明形态的创新发展。

践行和平发展

一些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抱着“二元对立”“零和博弈”的思维方式,主张“丛林法则”,认为“国强必霸”,并凭借其在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方面的优势地位,采取军事侵略、殖民掠夺、经济控制、强权政治等手段谋求自身发展和扩张。可以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家史就是一部大国的剥削史、侵略史和弱国的血泪史、悲惨史。

中华民族崇尚和平,崇尚国家关系之和、民族关系之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离不开和平开放的国际环境,经历苦难的中国人民珍爱和平。我们反对“国强必霸”逻辑,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本立足点,推动建立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新型国家关系,并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彰显文明的和平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会走扩张主义和殖民主义道路,更不会给世界造成混乱”。我们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同世界各国携手合作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践行多边主义、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既发展自己又造福世界。

敢于自主超越

20世纪80年代末,时任美国国务院顾问弗朗西斯·福山抛出“历史终结论”,认为西方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这是西方中心主义文明观的代表,认为西方文明具有“普世”性质,是人类文明的最佳样态。诚然,现代化最早出现于西方国家,并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西方社会发展,这也使得资产阶级赋予了西方现代化无限的合理性和优先性。一些西方国家不断向他国兜售西方文明,试图以西方文明打造一个以“中心—边缘”为特征的同质化世界。

西方现代文明坚持“工具理性”“人类中心主义”与“西方中心主义”相结合,逆全球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民粹主义思潮蔓延,给世界带来了经济危机、生态危机、能源危机,制造了国际政治的动荡。有的西方国家煽动一些发展中国家不顾本国国情和发展实际,直接照搬照抄西方现代化模式,非但没有给这些国家带来安定与团结,反而使其陷入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滑坡、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

中国主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正积极地开启一种新的文明类型,是对人类发展重大矛盾的原创性解决,走出了旧的文明形态没有解决或者无法解决的现代化困境,实现了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超越。人类文明新形态打破了现代文明形态“唯西方主义”的“神话”,坚持独立自主,成功应对了现代化过程中的各种挑战,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为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创造文明的中国样本。中国从外围、边缘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从传统走向现代,从落后走向领先,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东方文明正熠熠生辉。

(作者系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鲜明特征

◇揭晓

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民主,是以人民性为本质特征的人类民主政治新形态。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内涵和显著优势,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民主的重要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的重大创新,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呈现为事实性与价值性、广泛性与充分性、程序性与实效性的统一等特征。

事实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一般而言,事实即客观存在,追求的是真实性,阐述了“是什么”。价值属于关系范畴,是指客观事物满足人的需要所产生的一种意义倾向,追求的是正当性,阐述了“应该是什么”。民主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真正的民主制的实现意味着人民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在事实性和价值性上达到高度统一。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把选举作为民主的本质,当作一种纯粹的“选举民主”、一种政治工具,不仅割裂了民主事实和民主价值,也抽空了民主的价值内涵,使民主成为一种空洞化、虚幻化的空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把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实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全过程人民民主就是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在我国民主的实践过程中,所有的重大立法决策都是依照程序,经过民主酝酿,通过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产生的,不仅具有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的完整制度程序,也有完整的参与实践,真正将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各个环节连接贯通起来,形成完整的民主实践体系,在事实性和价值性上达到完全统一。例如,在民法典的编纂过程中,全国人大常委会10次审议,10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累计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意见和建议,3次组织全国人大代表研读讨论。显然,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仅充分彰显了民主的事实性和价值性,也以人民至上的价值标准来审视和完善人民民主,使各方面制度和国家治理更好地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

广泛性与充分性的统一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工人阶级一旦取得统治权,就不能继续运用旧的国家机器来进行管理”,必须“以新的真正民主的国家政权来代替”。不同于西方国家民主只是代表少数剥削者的利益、是少数统治者的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代表了最广大人民利益,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在制度设计上充分保障人民的广泛性和参与性,而且在实践中体现了民主的充分性和全面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否享有民主权利,要看人民是否在选举时有投票的权利,也要看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是否有持续参与的权利”“要看人民有没有进行民主选举的权利,也要看人民有没有进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一方面,构建全面、广泛、有机衔接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在我国全过程民主制度安排的结构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有效保证了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实的权利和自由,保证了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

另一方面,不断丰富民主形式,构建多样、畅通、有序的民主渠道,从各层次各领域推动人民有序政治参与。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指国家权力运行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体现民主,而不是只有在投票时被唤醒,投票后进入“休眠期”。全过程人民民主把群众路线贯穿于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之中,通过决策前广泛动员、决策时充分讨论、决策后严格监督的程序逻辑,确保党和国家在决策环节、执行环节、监督环节都能充分体现人民民主。

程序性与实效性的统一

马克思指出,“在民主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具有与它本身的意义不同的意义。每一个环节实际上都只是整体人民的环节”。在民主的实现形式上,西方选举民主是“单环节民主”,是一种选举时似乎有民主,选后无民主的“虚假民主”。这种虚假的、形式化的选举民主,不仅造成不同民族、信仰的冲突,而且往往导致“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内耗和大量资源的浪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在程序上一个环节都不能少,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而且具有明确的现实导向和强烈的问题意识,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始终把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不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总之,这种“行得通、很管用”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打破了西方“选举民主”的神话,创造了人类民主政治制度的新形态。全过程人民民主必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焕发出勃勃生机。

(作者系广东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网址链接:http://www.cssn.cn/zt/rwln/yzlt/202201/t20220125_5390289.shtml

扫一扫
关注广东工业大学官方微信

扫一扫
关注广东工业大学官方微博

扫一扫
手机看广东工业大学新闻网

关闭

我来说两句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13 gdutnews.gdut.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广东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粤ICP备05008833号

技术支持 网络信息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电子邮箱:xwzx@gdut.edu.cn

建议使用IE7内核以上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