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部门概况 | 学校主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新闻查询
视频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学习园地 >> 高教视点

饭可同吃 书不共享

字体: 2014年09月18日 浏览量: 作者:徐静、陈翔、何瑞琪、申卉、黄秀芬、肖艳娇 编辑:王卓 来源:广州日报2014年9月17日

文/记者徐静、陈翔、何瑞琪、申卉 实习生黄秀芬、肖艳娇

资源共享:共享资源要去“筛子”

“地球都成村了,大学城各个学校,怎能老死不相往来?”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杜小明展望大学城未来发展时感叹。

大学城有10所高校,但资源共享问题一直无法解决。到目前为止,10所高校只能实现学生饭卡流通使用,而图书馆资源、生活配套设施都未能真正实现共享。

虽然在公共服务等硬件设施上,各高校实现了较高程度的资源共享,但是在课程互选、图书馆信息资源等软件领域上,共享度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在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的校际公选课公布中,各校公选课并不多,所有选课学生加在一起不足3000人,仅占大学城在校学生数的2%。

再如,有高校图书馆的制度规章规定,校外读者要使用本馆资源,需凭单位介绍信及本人工作证、身份证经馆领导批准办相关证件。

记者调查发现,出于对自身资源流失的担忧,不少高校在进行资源共享的同时,都加装了一个严密的“筛子”,对共享资源进行层层筛选。如各高校的图书馆资源,以及与其相关的数据库资源的共享度则在各种资源的共享度中远远落后。

大学城提升方案强调,要建立高校联盟长效机制,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基本建成,公共课程、学分互认、科研活动、学术交流、文化研讨和教学设施等资源实现共享。而在提升计划的近期目标中,则要建立大学城高校共同体联盟,推动各高校图书馆、实验室和公共课程等教育资源共用共享。

配套设施:下课之后把老师留住

在过去接近10年间,大学城内绝大多数的老师都过着“走教”的生活,课后疲于赶车归家,导致城内的课余师生交流较为缺乏。

夜访大学城,学生宿舍灯火通明,与此相对,几个楼盘只露出星星点灯。一个开盘时间较晚的楼盘保安说,这里的入住率只有1/8。大学城的楼盘需求,一直被社会关注。在大学城规划之时,就有专家学者提出,希望满足大学城老师的买房需求,让年轻教师安家置业,让资深教师有工作的第二居所。

然而10年过去,这个需求被认为“错位了”。

华南理工大学一名行政人员说,在大学城买房的老师非常少。她也看过这里的房,发现根本买不起,房型基本以大户型为主,房价普遍是2万多元/平方米,总价动不动就上三四百万元,“我们一个月的收入才几千元,根本不可能买得起”。

而住在大学城的住户,也对配套设施、学校、幼儿园等的缺乏有异议。超市商品很少,价格也偏高,很多住户要开着车,去大学城内4条城中村买菜,或者回到广州市区,一次买足几天的菜。

大学城的建设,让不同高校的学生可以极为方便地接触交流,但身边有老师授业解惑,却成了奢望。在这里,除却上课的时间,整个小岛便都是学生的天下,基本难以找到老师的身影。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贸学院的刘同学说,一个星期里往往只有一两天会有老师在大学城校区的办公室停留。他提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有时候上完课老师会突然说一句“今天我在”,便是告诉学生今天可以尽情地到办公室去问问题。“这样的情况和老师的责任心并没有关系,我们能理解他们的苦处”,刘同学谈到,但同时她也表示,师生交流的缺乏,确实给学生的日常学习带来了诸多不便。

事实上,很多高校的年轻行政老师都会在大学城内长住,这让学生遇到生活问题时有人可依。但对于多数已成家的授课老师来说,要留在大学城与家人“两地分居”确实勉为其难。为解决师生交流困难的问题,有老师建议,学校应该制订规定,适当要求老师在没有课的时候要到大学城值班,但这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学术空间:建更好的学者圈和科技园

能搬进大学城二期,让广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冉丕鑫最高兴的就是实验室建设大大拓展了空间。

在不少教育家看来,成熟的大学城应有成熟的学者圈,更应成为汇集科学家的“实验室殿堂”,为时代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科研动力和人文动力。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夏南新教授说,广州遵循“北优、南拓、西联、东进”的发展理念。在2000年到2003年的中国高校扩招期,诞生了很多大学城,广州大学城位于广州南拓轴上,有利于城市功能的良好互动,目前算是走得较好的一个。

理工教授们喜欢畅想未来。“比如在中大做一个科技园,依靠国家超级计算机中心资源,为企业服务,周边就会诞生很多下游产业链。”他们说,像英国的剑桥大学,就有剑桥科技园,美国的硅谷也是依托斯坦福、伯克利这样的世界名校而建。这些都是把科技和生产一体化的科技园,实现了产学研的良好结合。

文科教授们则期待大学城哺育、吸引更多大师。“让孩子们在大学城中,站在大师的肩膀上。”

环境保护:十万人潮裹挟环保压力

十年来,大学城人潮滚滚,城内行走着数十万学习大军与教职员工,还有不少商贩。尤其是广州亚运会以来,广州大学城声名鹊起,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城外甚至省外人员组团参观。如此一来,在开发前几乎可以忽视的环境压力,便随着大学城人流量的逐渐增加而增大。

生活垃圾的大量增加便是一个体现。在城内几处知名的“夜宵中心”,如广外与中大之间的北岗村、广大附近的北亭小吃街等,每天都能看到地上“躺”着大量塑料袋、竹签等人们风卷美食后留下的“战绩”。

中山大学的李同学介绍,在各高校生活区安置的垃圾桶,也大多长期处于饱满状态。

所幸,在大学城规划之初,环境保护问题便被列入了重点考虑的范围。早在建城之初,便计划在小谷围岛东北、东南、西南三个角的滨江地带上建3个湿地公园,这是广州首次探索在滨水地带建湿地公园。这些公园以沼泽湿地景观为主,在外环路与景观堤之间大片种植隔离林苇,减少大学城及外环路的噪音、废气对湿地公园的影响。

2012年公布的《实施广州大学城提升计划工作方案》明确,要将大学城建成“生态之城”,实现绿色建筑与岭南文化融合发展,“水、城、田、岛自然格局保持完好”,中心湖湿地公园和临江湿地公园得到有效保护,地域性、多样性和观赏性植物更加丰富。此外,还要全面治理河涌,垃圾处理和污水收集要更加科学,新能源使用得到全面推广,建成首个无“煤”城区,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初步形成,成为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的典范之城。

扫一扫
关注广东工业大学官方微信

扫一扫
关注广东工业大学官方微博

扫一扫
手机看广东工业大学新闻网

关闭

我来说两句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13 gdutnews.gdut.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广东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粤ICP备05008833号

技术支持 网络信息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电子邮箱:xwzx@gdut.edu.cn

建议使用IE7内核以上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