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部门概况 | 学校主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新闻查询
视频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人文校园 >> 学子风采

培养引领机器人产业的技术精英

粤港机器人学院“黄埔一期”毕业

字体: 2019年09月19日 浏览量: 编辑:朱小翠 来源:广东工业大学报 2019年07月08日

6月29日,在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广东工业大学粤港机器人学院举行了第一届毕业生结业仪式,校党委书记、校长陈新对毕业生们赞赏有加,称敢于创新、实现突破的他们,是机器人学院的“黄埔一期”。香港科技大学自动化技术中心创始人李泽湘教授则希望他们敢立潮头,助力未来智能制造业的发展。

2015年,作为全国首家成立的粤港机器人学院,成为了落实粤港教育交流合作和新工科教育探索的先行者。四年里,学院不拘一格、打破常规,敢为人先地闯出了一条人才培养之路。如今,该学院首届60名毕业生顺利完成学业,他们没有辜负学校和产业界的培养:其中20人继续深造(上海交大、哈工大、香港中文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米兰理工大学等),8人创业,32人就业(腾讯、寒武纪、Bigo、三星等)。

首批机器人学子的顺利毕业,检验了多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校企联合培养、全程项目驱动教学以及国际联合教学这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与先进性,为我校新工科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借鉴。创新的培养模式,个性化的课程设置,必将继续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输送更多优秀的多专业人才。

 

多专业融合培养:

来自不同专业的同学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作用

 

机器人学院首届毕业生梁杰舜和郑锦航的创业项目——高尔夫球回收机器人经过两轮的产品迭代,获得了10万元的投资支持。梁杰舜和郑锦航来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机器人的结构设计和测试、电控部分是他们的专长,但仅有这些,对一个创业团队来说,远远不够。为此,他们又学习了工业设计、产品定义、机器视觉、财务和法律等知识,梁杰舜说:“机器人学院多专业融合的教学模式,大大增加了我们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汇聚一批有能力进行新工科教育改革、创新创业培育探索的粤港两地教师,选拔一批来自机械、工业设计、自动化、计算机、通信、数学和信息等专业的优秀学生。”教务处处长李丽娟介绍,粤港机器人学院按照多专业融合培养、学科知识交叉、团队合作、动态调整的理念组建师生团队。

根据学校与香港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共同制定的《机器人学院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要求,同学们需用4年时间完成包括通识课程、基础课程、领域课程、专业课程和毕业设计在内的共计156个学分的学习,其中21个学分为跨专业项目设计。

学生主攻的方向都是机器人专业,这是粤港机器人学院培养方案的核心。经过近4年的探索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教学模式,相关机制仍在进一步摸索之中。四年里,同学们和其它专业的学生共同学习、进行项目训练、组队参与打比赛,磨合得好的同学便会组队创业,一切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同学们信心满满,他们虽然来自不同专业,但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闪光点,都会在未来发光发亮。

 

项目驱动+校企联合培养:

工程思维养成的不二法门

 

毕业生梁丽怡将前往米兰理工大学继续深造设计与工程。在机器人学院,她感触最深的是项目驱动的教学形式。梁丽怡很喜欢与基地来自香港理工大学的Fred Han教授交流:“他每周会来基地指导团队项目,尤其是寒暑假的工作坊,每次都收获很大。”在工作坊,指导老师带着学生们走完一个产品流程,设计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是最重要的。通过这样的课程,很多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工程思维,不再是“纸上谈兵”。

与科学思维不同,工程思维突出实战。理论应用到生活中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而工程思维就是努力缩短这段距离,最终让理论和实际顺利对接。围绕工程思维的培养,粤港机器人学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项目驱动教学,便是重要途径之一。

比如,学院开设的《机器人入门项目设计》系列课程。在这些课程里,学生要学习做各种类型的机器人,每个类型的机器人都需要他们进行各门相关知识的学习,用学生的话来说便是“哪里不会补哪里”。项目驱动教学,更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这是一个重大的教学改革。

同学们前两年在大学城校区学习,后两年在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学习。在基地,大疆、固高、李群自动化、逸动等机器人产业界翘楚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条件,让他们对产品设计、制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正是借助松山湖机器人基地丰富的企业资源、顶尖的机器人研究技术,机器人学院的年轻人站在更高的肩膀上,看到了更加深远的产业未来。

 

与国际接轨的创新创业教育:

因为创业踩过很多坑,才有了更多成长

 

毕业生黄伟杰最近有点忙,他的创业项目——网球回收机器人经过三轮的产品迭代,获得了15万元的投资支持。对黄伟杰来说,过去四年最大的收获是经历了一次完整的创新创业流程。

四年里,黄伟杰经历丰富:和同学跑企业调研,了解珠三角机器人产业链;参加国际机器人大赛,积累团队合作、硬件技术的经验;逛工博会、机械展,分析市场上最先进的产品;去ICRA、IROS,接触顶级的学术大牛和研究成果……他坦言:“创业历程的酸甜苦辣,对自己的帮助都非常大,因为踩过更多坑,才能有更多收获。”

“一流水准、国际视野、产业特色、创业阅历”是粤港机器人学院师资配备的最大特点,校内相关专业优秀教师、香港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李泽湘教授团队、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知名企业的工程师、行业企业精英及国际国内创业及金融投资企业的专业人士等是师资主要构成。不同文化背景的海外专家为同学们讲授专业课程,培养通晓国际规则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学院先后组织同学们赴美国、瑞典、韩国、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参加机器人或人工智能国际会议、博览会、集训营、比赛等,保持他们对最新行业趋势的关注,夯实他们的创新基础。

机器人学院的目标十分明确:培养出一批引领机器人产业、智能装备及其现代制造服务业的技术精英,孵化出多个业界的优秀企业。学院有一套完整的创业生态孵化体系,在培养方案中植入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项目课程、金融课程和创业课程,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创新实践、创新创业竞赛,并提供国际化的创业孵化风险投资服务。

今年全国两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及“智能+”,作为先进制造业的集中地,粤港澳大湾区在过去几年的转型升级中,对工业机器人释放出强烈的市场需求。

此时,广东工业大学粤港机器人学院酝酿了四年的首批毕业生悄然登场。我们有理由期待:他们应时而生,应势而为,在粤港澳大湾区孵化新兴产业,引领新的技术风潮!

(文/李胜彬 胡若璋 图/机器人学院)

 

 

黄彦韦:

大一大二的时候有机会参加全国机器人大赛,正是一次次比赛使我们对于往后的项目的心理承受能力变强。在机器人学院实行的这套全新的学习模式里,我们能够找到一个在整个人类知识框架里的小点去突破。

 

梁旭强:

在机器人学院,我的大三大四是在松山湖基地度过的,这里周围有很多工作者,我们会接触到各种资本层面的东西。在机器人学院的四年里,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积累了不少的项目经验。

 

黄伟杰:

机器人课程和项目结合在一起的模式十分有趣。在机器人学院,我们可以走科技方面的创业。广工对我来说更像是一个人生的起点,我在机器人学院正式踏入我的追梦之旅,这是我十分感激广工的地方。

扫一扫
关注广东工业大学官方微信

扫一扫
关注广东工业大学官方微博

扫一扫
手机看广东工业大学新闻网

关闭

我来说两句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13 gdutnews.gdut.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广东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粤ICP备05008833号

技术支持 网络信息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电子邮箱:xwzx@gdut.edu.cn

建议使用IE7内核以上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