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部门概况 | 学校主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新闻查询
视频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人文校园 >> 工大学人

让村民有尊严地生活在自己的家园——当代艺术家渠岩和他的“青田范式”

字体: 2018年10月09日 浏览量: 作者:李胜彬 梅靖宇 曾冰莹 姚尚君 摄影:城乡艺术建设研究所 编辑:朱小翠

广东顺德青田村

对于乡村,你的印象是什么?

是封闭落后的经济不发达地区?

是充满田园风光的休闲好去处?

还是城市的后花园?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老一辈觉得这是他们的家,年轻人盼望前往大城市,商人看中的是村落的商业价值。但有那么群人,他们耗尽精力地去修复乡村,保护传承,希望实现传统村落的真正价值。广东工业大学城乡艺术建设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渠岩和研究所的同事们便是这样一群致力于乡村振兴实践的艺术家。

从2007年起,渠岩开始了艺术推动乡村复兴计划和实践。在山西许村深耕十年,他联合各方力量将太行山下一个快递都送不到的小村庄变成独具中国传统特色的“艺术之村”。某些地方一刀切的乡村规划完全不尊重当地的民俗和地域文化,野蛮地抹杀乡村长期形成的差异化和自然形态,取而代之的是趣味趋同的乡村旅游景点,或者千篇一律、审美乏味的各种“工程”,渠岩深感担忧。

2016年,渠岩在广东顺德龙潭青田村开始了新一轮的“家园”实践。

改造后的老宅:建筑的外立面没做太大的改动,修旧如旧

改造后的老宅:内部增设了茶室、厨房和院内景观

走过一座小桥,底下青绿的水流淌,与岸上一排榕树叶子相融。树木掩映中是青田村的核心建筑群,建筑由一条小河环绕,靠四座小桥与外界相连,鸟瞰像一只田螺。然而,美丽的古村正渐渐失去活力:青年人纷纷逃离,村里几乎只剩下老人和小孩。村子里两间书塾被空置,用颜色鲜艳的瓷砖装饰外墙的小洋楼拔地而起,古村努力学习着现代化。

自2016年第一次来到青田村,渠岩就住了下来,他与村里的老人聊天,一有空就去村里转,一住就是一年。这一年里,在渠岩力促下,青田村编写了村史《青田村志》。

2017年3月19日,在榕树头村居保育公益基金会、我校艺术与设计学院、顺德区杏坛镇政府以及各方力量的推动下,青田开设“青田论坛”,对外发布“青田范式”。

“青田范式”,是建立在对青田乡村地方性知识尊重的基础上,思考如何与当今社会链接,来构建中国乡村文明的复兴路径。其包括青田村的乡村历史、政治、经济、信仰、礼俗、教育、环境、农作、民艺、审美等,建立丰富多彩的“乡村共同体”,探寻一条中国乡村复兴的发展新路径。这意味着一切规划与建筑上的设计和布局都将充分尊重青田的历史遗存、水系文脉和地形地貌,保留青田原来的自然风格和建筑神韵,根据文化历史、环境构造、物质社会、消费审美和心理感受几方面为基础进行考虑。

面对千疮百孔的乡土老宅,不同于伤筋动骨式的大拆大建,“青田范式”倡导用艺术的方式对其进行治愈和修复。这是一种“因地制宜”的方式:遵循整体保护原则,保持村落的历史延续性与适应时代的有机生命力;不破坏建筑和街道的轮廓线和外立面,保持村民的传统生活状态;禁止盲目地开发新的建设项目和旅游设施;以自然村落的肌理为主调,恢复淳朴乡村的绿色风貌,强化岭南水乡、水村相依的自然特色。

目前,渠岩团队已完成三座民宅的修复和改造。团队从原村民手里租来房子,在不破坏原有建筑的轮廓线的基础上,辅以现代装饰,整洁素净,既保留青田传统民居的魅力与风采,又将传统民居的内部空间、卫生设施和使用功能与今日现代化的生活相通,体现出历史和现代感的交融。改造完成的青田村私塾“晴耕雨读”馆,是由村内一间旧私塾重新设计、装修而成,它让青田村里有了一个崭新的公共空间。这便是青田村民能直观感受到的,古村活化保育带来的小成果。

除了注重乡村传统的保留和传承,渠岩也相当在意村貌的完整性。村落里要建设酒亭和中国移动的发射塔,原来的选址严重破坏了传统村貌;有村民建造新房,想要在外墙贴满颜色较为喜庆的瓷砖,与周围原本较为素淡的环境格格不入。渠岩和同事们耐心多次说明,好事多磨,终于得到了村民的谅解。渠岩直言:“如今乡村蔓延的审美标准就是我们对现代化的想象。城市模仿西方建筑,乡村模仿城市,慢慢地丢掉我们自己的一些传统。建议村民们尊重当地的历史文脉,和当地的建筑风格。通过一墙一室、一砖一瓦,一点一滴地修复出乡村的魅力。”

在未来的规划中,青田村还将修复关帝神厅、青藜书舍、传经家塾等一系列代表青田村信仰和文化传统的建筑。未来的青田村将被分为四大功能区域,由旧时西区老蚕房改建而成的青田民艺坊,包括青田工坊、民艺工造、手工木坊和有机农场;青田社区休闲中心,包括关公大帝雕塑(当地信仰关帝),晴耕雨读书院、榕树书屋、钟楼咖啡和荷塘茶屋;青田自然生态(桑基鱼塘)博物馆;由东南区老厂房改建而成的乡村文创基地。这四大区域将全面展示青田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情”“风貌”,令人向往的田园牧歌和现代的舒适便捷全在其中。

渠岩在向村民提供“租金”,租下关帝庙、私塾等公共设施进行翻新、整修,完成后免费归还给村民使用。渠岩还力促恢复了村里举办敬老宴传统。二三十年前,敬老宴一直是村里的头等大事,但近些年来许多村民外出挣钱,许多老人也搬到城里去居住,敬老宴的举办也就慢慢沉寂下来了。渠岩希望通过重开敬老宴,能唤回村民对旧时乡俗的怀念。在青田慈善基金会和榕树头村居保育基金会的资助下,敬老宴红红火火地操办了起来,许多常年在外的村民都会来了,整整坐满了三十三桌,旧相识许久不见,寒暄叙旧,这个共同的故乡原来承载了他们内心深处最难割舍的记忆。

“青田九条”的第七条——修建桑基鱼塘,渠岩和同事们遇到了挫折。由于追求高产,村里的鱼塘污染严重。渠岩请来广东农科院的专家,试图让村民放弃现有的饲料投放方式,用更环保的技术发展养鱼。但村民们担心风险太大,成本太高,迟迟不肯行动。

对此,渠岩显得淡然。“乡村文化的修复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他说,“只有还原村民自己的家园,才能从根本上拯救乡村,探索出一条文化与信仰复兴、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并行不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渠岩带领下,广东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师生们深度参与了这次“家园实践”。2015级研究生谭芷若从2016年开始,一直跟随导师渠岩一直为青田村的乡村建设而奔忙。今年的毕业的她毫不犹豫地选择留在青田继续工作。在她看来,青田村的建设实践有着“相当大的现实意义”,青田村成为中国乡村文明复兴的典型代表,“青田范式”也吸引力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曾专门制作一期节目《乡村2018(三)——回归家园》,对“青田范式”进行报道。

2017年10月,佛山市委副书记、市长朱伟来到青田村调研时充分肯定了青田在美丽乡村建设上取得的成绩,要求在开发村落群时继续保留乡村传统元素,加快推动现有规划项目落地生根,力争通过3到5年时间把青田村落群建成古村落活化的典范。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再一次将乡村建设推向聚光灯下。渠岩一遍又一遍的跟人解释他的乡建理想:乡村建设不是意味着要回到过去,而是尊重文化的脉络,尊重历史的传承,让它们和今天的生活对接,村民有尊严地生活在自己的家园。

扫一扫
关注广东工业大学官方微信

扫一扫
关注广东工业大学官方微博

扫一扫
手机看广东工业大学新闻网

关闭

我来说两句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13 gdutnews.gdut.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广东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粤ICP备05008833号

技术支持 网络信息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电子邮箱:xwzx@gdut.edu.cn

建议使用IE7内核以上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