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部门概况 | 学校主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新闻查询
图片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媒体广工 >> 纸媒汇

南方网:从抚慰心灵到专项服务 广东探索灾后服务新模式

字体: 2018年05月14日 浏览量: 作者:曹嫒嫒 陈彧 编辑:朱小翠 来源:南方网 2018-05-11

通过广东社工支援,培养起汶川本土社工力量,是广东工业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刘静林一直以来的心愿。让刘静林欣慰的是,这个愿望正逐渐成为现实。

2009年11月,在广东省对口援建工作组的帮助下,汶川成立了第一家社工组织——广东大同社工站,介入灾后重建工作。在灾后重建阶段,社工通过开展精神支持和心理辅导等服务,抚慰无数受伤心灵。

9年来,汶川的各个地方都可以见到社工的身影。这支在广东支持下建立的专业服务队伍,在帮助灾区民众的同时也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如今,大同社工从关注群众心理健康,转为开展社区融合、基层党建等专项社会工作服务,探索出灾后服务的新模式。

柔性救援力量重建健康精神家园

“社工们不定期组织各种活动,陪我们下棋、教我们唱歌,我们很开心。”近日,汶川举行社会工作推进大会,当地社会福利服务救助中心的姚大爷讲述了自己的快乐生活。

在汶川,“有困难找社工”已经成为不少老百姓的习惯,在当地人眼中,这些大多身着橘黄色背心的小姑娘们笑容亲切自然,说话温和平静,身上有一种特殊的亲和力。“有什么烦心事都可以找她们。”姚大爷说。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大同社工站不仅为汶川当地儿童、青少年、老人、妇女、残障人士等群体提供社工服务,而且还面向居民开展社区融合、基层党建等多项工作。

大同社工如今的发展,是发起人刘静林没有意料到的。刘静林是广东工业大学政法学院的副院长,同时也是广州大同社工服务中心的总干事,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刘静林立即派出两名社工从广州赶赴灾区。

在汶川做了大量调研后,刘静林了解到灾区人们对心理援助的需求十分急迫。当时不少经历过地震的人都有心理创伤,而且由此引发出来的问题在灾后重建过程中日渐凸显。“专业社工一方面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一手资料,一方面能以朋友的身份为群众送去温暖与关怀,为他们重建健康的精神家园。”刘静林说。

2009年6月,灾后重建进入攻坚阶段,援建工作组也需要这样一支柔性救援力量来化解基层矛盾,调动当地百姓的积极性。“作为在社工领域先行先试的广东,我们不能缺位。”刘静林形成了一份报告,递交给了广东对口援建工作组。

刘静林的努力没有白费。随后,广东援建工作组决定把社工纳入援建工作的一部分,并拟定了一份关于建立社会工作站推动实施“阳光计划”的工作方案,由广东对口援建资金拨出424万元向社工组织购买了3年服务,在汶川开展社会工作,由此,汶川首家民办社工机构诞生。

随后,在汶川的其他几家社工组织也被纳入进来,在汶川各地提供社工服务。伴随着社工组织的逐渐成长,不少人的生命轨迹也因此发生美好而意外的改变。

当地的姑娘赵文艳,出于对社工的热爱,在辞去了民政局的工作后,加入了大同社工;广东西部计划志愿者荆志花,从南方医科大学毕业后来到汶川,在志愿者服务期满后,也选择留在汶川当一名专职社工。

在大同社工站成立之初,刘静林就制定了“通过广东社工传帮带,在汶川实现社工本土化、专业化”的目标。刘静林说,广东社工总有一天会离开汶川,最重要的是通过几年的积累,让汶川可以建起自己的社工服务中心。

广东社工服务获当地政府“续费”购买

汶川地广人稀,社工常常要长途跋涉跑到高山上去做入户调研,十分辛苦,而且此前当地人从来没有接触过社工,一些人都不愿接受社工服务,导致社工们在工作中经常碰壁,有的社工陆续离职。

当时机构里的社工大多是刚走出校门的学生,没有工作经验,况且在少数民族地区做社工服务,语言交流也是一个难题。

2011年,广东对口援建汶川工作圆满完成,不少外省社工也随大部队返回了广州,在灾后重建胜利完成后,社工组织存在的意义在哪里?服务期满后,项目经费从何而来?这一问题也随之摆在大同社工站的眼前。

大同社工总干事欧阳海兵说,机构里人最多的时候,包括社工、实习生等在内有30余人,在援建工作组返回广州后,机构就只剩下不到10个人。到了2013年,机构就只剩下2个人。

“外界都以为汶川建设完成了,不需要社工了,其实并不是。”在几年的工作中,欧阳海兵深深感受到汶川对社工的迫切需要,作为一个藏、羌、回汉融合地区,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等都需要引起关注。

当务之急,是探索出一条新的服务模式。

欧阳海兵说,此前机构的总干事曾提出,灾区的社工服务必须从关注心理精神健康的辅导,向生计发展服务方面转变。从以精神建设为主,发展到以精神建设和经济建设共同发展的格局,更多提供有关民生的服务,“一来可以使他们的生活有奔头,二来可以让当地百姓接纳社工”。

后来,当上总干事的欧阳海兵,开始进一步深化这一理念。除了生计发展,大同社工还开展社区融合、基层党建等专项社会工作服务。

在随后的工作中,大同扩大了本土化力度,不仅引入懂羌语的汶川本土社工,同时在当地培养一批既懂羌语又会说普通话的志愿者,有效地解决了语言障碍的问题。

转机也随之而来。在广东援建购买的3年服务期满后,2014年,汶川县政府决定,给予包括大同社工在内的3家社工组织每年60万元的购买服务费,针对学校、社区、志愿者等开展项目,解决了大同社工的资金来源问题。

数据显示,大同社工自成立至今,累计服务过当地10万余人次,组建了一支1300余人的志愿者队伍,经常服务的有300人,承办过50个民政部、儿童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等的项目,并且已经顺利结项。

这一系列变化,让欧阳海兵认定,大同社工多年坚守的意义非凡。“大同承载着广东援建的一种精神,我们把这件事当作一项终生事业来做,为的就是探索出适合灾区震后的社工发展模式。”欧阳海兵说。

南方网特派全媒体记者 曹嫒嫒

300多干部先后扎根 深甘人民情同手足

“5·12”特大地震除了给四川造成重创,还给甘肃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为帮灾区人民重建家园,国家决定由深圳市对口支援甘肃陇南市以及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三县一区”。

地震发生后,看到自己辛苦多年盖起来的房子瞬间就变成了废墟,康县王坝乡李家庄村的不少村民都不知所措,但没想到的是,在震后半年时间内,大家就住进了深圳援建的新居。

据了解,康县李家庄村灾后重建户共110户,加上村级组织活动室,建筑面积达6800平方米,总投资1323万元。新村于2008年7月10日开工,当年11月10日入冬前交付使用,11月10日群众搬入新居,援建创造的“深圳速度”让当地百姓感受到了温暖。

除了居住的房屋,医院与学校也成为援建项目的重要对象。陇南市人民医院综合大楼是援建项目中最大的建筑,总建筑面积23243平方米,病床数587张,总投资7400万元。从开工之初,深圳援建工作人员就按照“鲁班奖”的标准组织施工建设,确保施工工艺和建筑质量。

学校也不例外。在地震中受到重创的陇南市武都区城关中学也由深圳援建。2009年8月28日,异址重建、能抗8级以上地震的新城关中学交付使用,为了铭记深圳人民的深情厚谊,新建学校被命名为“武都深圳中学”。

据统计,深圳在对口援建陇南中,先后派出300多名干部扎根灾区,并投入援建资金和物资达25亿多元,占陇南灾后重建资金总盘子的10%,圆满完成了对口援建任务。

深圳与陇南,一个坐落于南海边陲,一个地处西北一隅,灾后重建的日日夜夜让两地人民从此“亲如兄弟一家人”。

时间虽然过去了10年,当年参与的援建干部回忆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仍然历历在目,比如支教援建者李彤至今依然清晰记得自己教过的每一名学生的名字。而在千里之外的陇南,人们依然把“地震无情人有情,深甘人民心连心”的感激之情挂在心头。

南方网特派全媒体记者 陈彧

http://epaper.southcn.com/m/ipaper/nfrb/html/2018-05/11/content_19861.htm?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转载媒体:搜狐 网易等

扫一扫
关注广东工业大学官方微信

扫一扫
关注广东工业大学官方微博

扫一扫
手机看广东工业大学新闻网

关闭

我来说两句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13 gdutnews.gdut.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广东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粤ICP备05008833号

技术支持 网络信息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电子邮箱:xwzx@gdut.edu.cn

建议使用IE7内核以上浏览器